在钒钛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氨氮沉钒废水处理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四川某钒钛企业通过创新采用脱氨膜技术对传统氨吹脱工艺进行升级改造,成功解决了这一行业难题,为高盐、高氨氮工业废水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示范案例。
技术背景:传统工艺的局限性
该企业采用钠化焙烧工艺生产五氧化二钒,产生的沉钒废水具有三大显著特征:pH值极低(1-2)、氨氮浓度极高(2000-3000mg/L)、含盐量高(6%)。原采用的两级氨吹脱工艺存在明显缺陷:蒸汽吹脱法能耗过高(40元/吨水),空气吹脱法需新增大型装置且冬季运行成本接近10元/m³,磷酸铵镁沉淀法则存在总磷超标风险。这些传统工艺均无法满足《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6452-2011)要求,技术升级迫在眉睫。
技术创新:脱氨膜工艺的核心优势
脱氨膜技术通过将传统氨吹脱与膜分离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了三大技术突破:
高效传质系统:采用疏水性中空纤维微孔膜(内径0.35mm,外径0.65mm),在膜两侧形成气液界面,使NH₄⁺在碱性条件下转化为游离态NH₃,通过浓度差驱动实现高效传质;
精准反应控制:酸侧采用pH1-2的稀硫酸吸收液,确保NH₃与H⁺快速反应生成硫酸铵,单级脱氨效率达86%;
模块化设计:两级串联运行,单支膜组件有效面积100m²,处理能力25-30m³/h,占地面积仅为传统工艺的1/3。
工程实践:从实验室到规模化应用
改造工程采用"一级氨吹脱+脱氨膜装置"的升级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设施:
预处理系统:砂滤+超滤+树脂软化三级组合工艺,确保进水浊度≤3NTU、悬浮物≤1mg/L;
核心处理单元:内压式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操作压力≤0.06MPa,温度控制在25-30℃;
吸收液系统:配备自动补酸装置,维持吸收液pH稳定在1-2。
运行数据显示,在进水氨氮100-400mg/L波动条件下,出水氨氮稳定低于10mg/L,总去除率≥98%。系统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可耐受30%的流量波动,且无二次污染产生。
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的产业升级
该技术改造带来显著效益:
运行成本降低:吨水处理费用约3.06元,较原工艺下降60%;
资源回收利用:副产硫酸铵浓度10%-14%,可作为工业原料销售;
环境效益突出:彻底解决氨氮污染问题,年减排量达数百吨。
未来展望:技术优化与产业推广
当前研究正着力解决两大问题:
膜组件寿命提升: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延长疏水层稳定性;
副产品纯化:开发低成本浓缩结晶工艺,提高硫酸铵回收品质。
这项创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钒钛行业废水治理提供了可靠方案,其"高效、低耗、资源化"的特点更对化工、冶金等行业的高盐废水处理具有示范意义,展现了膜技术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公司电话:133-8017-7697
公司邮箱:2531203110@qq.com
公司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莞长路东城段143号(兴华智慧城)6栋1605室